當說到用戶體驗時,很多人便會想起用戶體驗5要素。但是對于一些設計小白來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用戶體驗5要素到底是什么。其實用戶體驗5要素最早是通過AJAX之父提起的,因為其出版了一本名為《用戶體驗要素》的書。下面就分享一篇文章,讓每個人都可以深入了解用戶體驗的5個要素,以對產品設計進行深入分析,以及如何以先進且毫不干擾的方式將其應用于您的產品組合。
要素一:戰略層
非常認同書里對于戰略層開篇的說法:通常一款產品的失敗原因并不在于用戶體驗或技術實現,而是在產品搭建之前沒有人明確回答2個問題“我們通過這個產品要獲得什么?”和“用戶通過我們的產品能獲得什么?”,概括來說就是“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這2個維度的問題。
讓我們來康康他們的拓展分支:
1.商業目標
商業產品的終期目的都是賺錢二字,那么如何賺錢就是分階段進行商業戰略規劃的。不同階段的商業目標決定了產品目標和形態,打個比方:馬蜂窩、小紅書一類的社交產品在進行商業化目標后他們就開始賣貨了,讓用戶從看筆記到種草下單的整個流程都可以在自家的app里完成。所以從商業目標的角度我們基本可以回答做一款產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它整體大方向的產品目標。
2.用戶研究
要弄清用戶需要什么,就需要先定義我們的用戶到底是誰,從而針對定義的用戶群進行相關的用戶研究。具體的用戶研究方法相信大家也都有了解,定性調研:用戶畫像、用戶訪談、焦點小組,定量調研:問卷調研等。這些建議大家在往作品集里燥的時候準備一下細節的問題類似“你的問卷樣本在什么渠道投放的?”、“你的樣本投放數量是怎么商定的?”,防止面試時的尷尬。
3.成功標準
不同的產品目標對應著不同的核心數據指標,如何判斷產品目標是否達成需要進行對應的數據校驗。打個比方:之前做小桔租車時幾個核心指標:用戶租車率、用戶滿意度...;做小桔車服時的幾個核心指標:各子業務的下單率/交易量...,但這些核心數據和設計之間的關系大家需要盡量通過一些A/B test或控制變量的方式合理求證。
看完以上這一趴大家就可以先對自己的內心暴擊三連問:我們的產品是出于什么樣的商業目標變成現階段這個形態的?我們的產品是怎樣一群人在用?我們產品的核心數據指標是啥?
要素二:范圍層
之前看很多鐵汁把范圍層理解為“用戶需求”,但其實應該是更具象一點的東西,即通過“用戶需求”推導出的產品內容需求和功能規劃,“范圍”二字可以理解為2層含義:一個是需要開發的產品功能的范圍;另一個是項目時間規劃的范圍。
1.產品功能
根據實戰中的經歷,我們一般把產品功能劃分為2部分“功能型”和“信息型”。
“功能型”顧名思義就是產品的基礎功能,比如抖音中的拍攝流程、用戶中心、關注列表等等,它決定了用戶都可以在我們的產品上做什么,它的決策需要充分思考用戶的不同場景訴求。我們可以依據目標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路徑判斷出他們的剛需。
“信息型”指的是用戶編輯內容UGC和專業編輯內容PGC的對外展示,比如喜馬拉雅中用戶上傳的音頻就是用戶編輯內容UGC,而運營/產品上傳的音頻就是專業編輯內容PGC。
對于體驗設計來說,認知不同的產品功能分類能讓我們在實戰中更好的規劃布局少踩一些坑。比如一個UGC的視頻信息流設計,需要對用戶可能編輯與發布的各種情況有所決策,比如是挖空腦子想一個萬能布局保障他們上傳什么奇奇怪怪的尺寸也可以適配?還是對他們上傳尺寸進行裁剪?如果裁剪是拉伸裁剪還是全顯裁剪?
2.項目規劃
對于產品、技術、設計來說都有各自不同的項目規劃方式,但統一的是對功能優先級的劃分以及規劃排期。這里建議初中級的同學先了解整體的項目排期(產品迭代上線的時間與設計的周期)與團隊合作流程開始,逐步整理出自己在項目中的角色定位與規劃,高級到資深的同學建議嘗試自己搭建項目排期并進行需求優先級的界定,有機會的話再帶帶實習童鞋和新人會對你們下一步晉升有很大幫助。
要素三:結構層
結構層是一個將實際需求從抽象轉為具象的中間層,這里包含“交互設計”與“信息架構”2個方面。
交互設計:
這里的交互設計解決的是范圍層界定的功能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的問題。打個比方:之前做的獵豹清理大師,產品目標:更輕更快從而獲得更多用戶認同與使用,范圍層界定是以“一鍵加速”清理垃圾功能為核心展開的4類清理功能。那么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做的整體交互設計就是減少手勢操作,點對點直線使用功能,沉浸式加速動畫直觀表達功能的快速反饋。
另外因為我們接觸的端口除了移動端以外,還有很多類似現在涌現的M端,就會牽扯到更多“深奧”的人機交互,需要我們有更多整體人機交互上的考量。
信息架構:
信息架構的目的是梳理復雜的產品功能,確保用戶體驗的邏輯,落地到實處的話可以理解為功能節點的關聯流程圖,這個可以拆分用在之后體驗優化的很多環節:比如用戶體驗地圖、節點漏斗優化等。書里列舉了一堆結構化的方式:自然結構、矩陣結構、線型結構等等,個人覺得了解一下就好了,具體還是要根據產品進行自定義的。
要素四:框架層
相較結構層,框架層的顆粒度更加細化,在框架層我們需要仔細思考每個具體頁面的框架與信息設計,再落地說就是要出個高保真原型出來。
具體的框架與信息設計定義不同的功能安放在對應合適的容器框架中,依然還是由范圍層界定的產品功能及優先級來決定的。基本遵循的原則就是:讓用戶優先看到他們需要的內容和我們想讓他看見的內容。現在主流的幾種大容器框架設計:大卡片feed流、無框式、線性列表等。定義整體的產品框架設計是非常核心的體驗設計亮點,大家可以從將此與前幾層偏抽象的內容呼應起來,使框架設計變的有理有據。
具體的信息設計除了注意信息表達的優先級、拓展性與一致性之外。實戰經驗告誡大家一定注意區分運營配置位與產品功能區的信息設計。具體的內容可以回看之前寫過的0-1系列:UX全方案思考與呈現,這里就不細說了。
要素五:表現層
忘了之前在哪兒看到有人提出過因為表現層已經到瓶頸了,所以大家需要轉向其他層去提升自己的價值。這里表示不太認同,視覺層并不是只給高保真原型圖上個色、畫個插圖這種操作。書里把視覺層定義為感知設計,這里我們應用到日常項目中可以理解為通過良好視覺化表達達成2個重要意義:信息獲取、品牌識別。
1.信息獲取
如果說前4層的建設都是在為吸引用戶做鋪墊,那么表現層則是直接決定了用戶的視線停留。灰色的、純文字的產品表達VS對比與一致性平衡的符號化產品表達,顯然后者可以在第一時間抓住用戶視線,并幫助用戶快速甄別內容獲取信息。
2.品牌識別
關于品牌這一趴我違背了書里的意志,擅自將它挪到了表現層。原因是因為現在國內的互聯網行情和可口可樂那個時代不太一樣了,太多像拼多多這樣雄起的產品先業務再品牌,他們的勝出帶來一個思考:是否用戶下沉的互聯網國潮更習慣將品牌建設后置。
這里我們談及的“品牌”概念不僅僅只是一個logo一種顏色,它覆蓋了產品從線上到線下、端內到端外的所有視覺內容,決定了用戶對產品的潛在認知,是一個涵蓋多方面視覺DNA的完整視覺識別系統。通常都是由多方設計組根據各自的業務線與端口共建完成的大型系統。
總結
其實5要素不算紙上談兵還是很實用的,在項目創建初期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新手搭建團隊或者新項目起手都可以依據這個方法論進行團隊角色和流程的梳理。
另外對于大家來說可能更加實用的是作品集的規劃和面試問答。看完這篇文章大家應該都發現5要素幾乎涵蓋了所有UX設計師面試大小廠子時可能經歷的問答題,因為它是一個完整且經典的產品設計流分析法。
以上即是關于用戶體驗5要素到底是什么的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關于用戶體驗的信息,請繼續關注中培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