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考高級資格考試中,最讓人頭疼的科目莫過于論文了,因為它不僅考察著你對知識點掌握的熟悉程度,同時它也考驗著你如何將你的實踐與你的理論相結合的水平。
但由于軟考這門考試本身不限制報考專業的特性,讓眾多非專業、非本行業的考生也加入了進來,對于這部分本身沒有項目經驗的考生而言,“參考他人背景”論文成了主要的學習途徑。
所以,不少考生都會提出一個問題:軟考論文究竟會不會查重?
關于軟考論文是否會查重這個問題其實每年都會有提到,不過自從軟考全面實行機考之后,這一話題的熱度被考生們再度抬高了起來,畢竟從技術層面來說,實現的可能性變得更高。
如果說以前筆試閱卷對于查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才能實現的話,那么現在機考只需要把所有考生的論文放進數據庫,從而一秒實現“飄紅”查重即可,所以我們只是從技術層面來說,想要實現并不難。更何況如今AI技術的蓬勃發展,更是從技術方面解決了很多難點,甚至可以說,對于查重的精確度能做到進一步的提高。
其次,有關論文查重的問題,各地軟考辦也隱約在通知中有所提及。例如在浙江2025年上半年軟考的報名通知中就有提到:考試結束后將采用技術手段進行雷同卷的甄別和認定,被認定為雷同答卷的,按規定給予成績無效處理,涉及違紀的按相關條款追加處理。
所以,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得出,對軟考辦而言,本身是有能力以及明確表示了會對試卷進行“查驗”,但是具體是不是查重以及什么程度才算“雷同”,并沒有明確說明。
那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官方具備查重技術,并且明確會進行雷同卷的甄別和認定。
第二、對于雷同卷的判斷標準并未公布。
所以基于以上兩點來看,對于軟考論文的查重我們需要多留一個心眼,畢竟規避風險總是沒錯的,那我們在論文準備階段,有幾個措施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保護好自己的項目背景,不要大規模分享。這一點其實更多時候是針對那些同事、朋友或者像是加入了一些備考群的考生,因為有些同學“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有時候在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的項目經歷以及相關背景都分享了出去。像有時候自己去網上找到一個什么好的項目也會告訴別人。這樣的品質我覺得很高尚,但是有時候也要警惕一些“不動腦子”的朋友、同學百分百的,直接挪用你的背景。
第二、項目的背景、論述的實踐經歷不要直接生搬硬套他人或者范文中的。畢竟參考的人多了去了,這樣更容易導致你的論文內容跟別人重合,所以從范文中我們更多的是了解它的寫作框架、了解它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了解它對于背景、正文、結尾描寫的詳盡虛實,哪些是要著重寫的,哪些可以一筆帶過,分清主次。
第三、嘗試在實踐舉例中與別人規避重合。因為對于本身確實沒有項目經歷的考生來說,參考的確是備考的唯一途徑,如果我們在背景的選擇中無法避免,那么我們就在實踐舉例中與別人“拉開差距”。畢竟理論框架或許相似,但是每個人的實踐經歷一定是有區別的,所以在論文備考時準備更多的例子,打磨更細致的實操經驗,通過在這部分凸顯你的論文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