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通過嚴密的聯防聯控機制,各地醫療體系的相互配合以及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快扭轉。但病毒的人際傳染性極強、初期檢測診斷存在一定難度、疫情波及地域廣、行業影響范圍大等問題的存在也對政府治理、醫療體系的運轉提出了巨大挑戰。
令人欣慰的是,面對這些問題,人工智能技術在抗疫過程中優勢逐漸凸顯。
為了加快診斷速度,提高診斷準確度,依圖科技研發的“胸部CT新型冠狀病毒智能評價系統”現已在武漢、上海、溫州、荊州等地醫院進行了部署。
該系統采用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術,可以幫助醫生進行快速檢出、定量檢測和療效評價。穩定性強,定量分析與醫生的評價結果相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通過嚴密的聯防聯控機制,各地醫療體系的相互配合以及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較快扭轉。
疫情的排查需要大量工作人員, 面對面接觸也增加了人員暴露在病毒中的風險。
針對這一難題,集奧聚合研發的AI人工智能“疫情防控機器人”通過自動語音的方式進行“健康情況摸排”和“活動軌跡調查”,做到了“無見面 無接觸 全程監控”。
該系統目前已經在浙江、四川、江蘇等城市中應用,減輕了工作人員的負擔,縮短了排查的周期。
人員在社區中的隔離使生活和醫療物資的運輸和提取難度加大。京東智能機器人搭載貨物深入疫情嚴重的社區和醫院,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務。
春運返程高峰期人流密集、流動速度快對于城市管理者篩查體溫異常者提出了嚴峻挑戰。
曠視科技的智能AI測溫系統推出了“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解決方案。
系統的特點有:通行人員無需摘除口罩,支持大于3米的非接觸遠距離測溫,檢測誤差僅為+0.3攝氏度。目前已經在北京海淀區政務大廳和部分地鐵進行試點。
人工智能技術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應用為人們探索各類場景下新技術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潛在可能。
人工智能專家、NETSTARS首席技術官陳彬表示“疫情的發展為人們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中國社科院博士后鄧偉強表示,“疫情將加速新經濟模式發展,企業、機構接納智能產品和技術將是必答題”。
此外,工信部近日發布的《關于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倡議進一步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組織科研和生產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撐疫情防控的相關產品攻關和應用作為優先工作。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AI產品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市場接受度將逐漸提高,有可能成為該行業發展的新契機。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技術既是當今世界科技進步的核心,也是最有可能引發下一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同時必將成為中美之間國立較量的制高點。
另外,人工智能技術還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雖然該技術的應用尚未進入成熟期,但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過程已經使人們對它的認識逐漸加深。從業企業對技術和產品的未來發展方向也有了更加多樣化而深入的思考。
瘟疫帶來危險,同時也蘊含著機遇。14世紀的鼠疫強化了歐洲人對機械和醫療的重視程度,并最終導致東西方世界各國對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21世紀,面對瘟疫,人們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更加多樣。而各國在處理此類危機的過程中,比拼的除了社會組織動員能力外,技術也將是關鍵的一環。也許中國產業升級的機遇也就蘊藏其中!